夏日炎炎,挡不住学子的一腔热情。为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用课堂所学为家乡发展助力,“家乡经济林寻访小分队” 发挥社团优势,克服疫情影响,通过走访调研,上手体验的方式,寻访生态富民经济,展望家乡发展未来。
成员介绍
据了解,该“家乡经济林寻访小分队”共由14名成员组成,其中7位成员来自经济林专业,保证了“小分队”在经济林调查方面的专业性,其余成员也来自相同大类的林学专业,各具特长,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能够较为轻易的理解调查的相关内容,保障调研的顺利实施。团队成员们走访自身所在地的经济林产业,了解生态富民产业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实践,亲身体验课堂所学的知识。调研之余,更多将林人精神传播到自己的家乡。
调研状况
本次共有三名成员前往浙江省江山市塘源口乡仓坂村猕猴桃基地进行调研,他们在这次走访中回到家乡,探寻其经济林产业的优劣势,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建言献策。
据了解,江山市2020年全市种植面积2.67万亩,投产面积2.2万亩,年产量2.3万吨左右;总销售量10万吨,其中网络销售8万吨,综合产值约10亿元。江山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基地和商品果集散中心。
猕猴桃产业是此次进行调查的塘源口乡的重点特色产业,仓坂村以省级东部现代化农业综合区创建为契机,结合“一村一品”产业规划;成功建成仓坂猕猴桃核心示范基地1200亩,是塘源口乡猕猴桃最大规模的种植地。
浙江当地的经济林产业立足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需求,以提质增效为目的,重点打造省市现代林业示范区,在气候环境优渥、政府扶持、加强人才培育、发展智能化机械化等因素下,猕猴桃产业得到发展,基地环境越来越好,居民收入也在逐步提高。
浙江当地以项目带动经济林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合作社和大户规模化发展,示范带动林农积极参与,有效推进经济林产业发展。
为此设立的乡村振兴讲堂,猕猴桃施肥方法试验田,都大大推动了经济林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保证了经济林产业能够随着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方向,保证农民持续稳定的增收的同时,发挥其独有的社会,生态效益。
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小分队”成员发现该市的猕猴桃产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产量较低、品种搭配不合理、管理水平不足等等。当他们对此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① 适当调整结构,引进新品种,进行品种改良;因地制宜,引进价格较高的红阳、翠香、金艳等新品种,提升品质,同时使品种的结构更为合理,提高抗风险能力。
② 发挥科研作用,提高种植技术,加强管理,保障品质;进一步改善农场规划布局;对于适合改造成“高拉牵引”树形的猕猴桃进行改造,促进增产。走标准化、精品化发展道路,从种植、选果、包装、加工、研发、产业融合等方面努力,全方位提升品质。
③ 完善物流体系;在物流方面给予农户优惠政策,设立快递专区,降低农户网络销售时的物流成本。
④ 建立仓储基地,发展冷链物流;利用先进的保鲜技术,延长销售期,使得全年销售猕猴桃成为可能,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提高价格,产生更多的效益。
⑤ 延伸产业链;目前猕猴桃加工环节主要集中在食用方面,有能力的企业可综合开发利用,往保健品、药用方向研发,产生更高的附加值,进行盈利。
⑥ 打响品牌,抓好销售工作;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江山牌”猕猴桃,打响品牌,巩固和扩大销售队伍。一流的企业买的是品牌,产品做好了,品牌打响了,就能够产生更多的效益。
⑦ 加快农药登记,限量使用。对一些尚未登记的效果良好的药剂进行登记,同时规划用药,严格按照标准来使用药剂,防止滥用乱用的情况。
⑧ 可在清园除去病枝后采用人工生草来覆盖地面。
在新时期,经济林标准化工作将结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和林草标准化“十四五”任务,继续立足于服务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规范产品质量和拓展市场空间,结合相关经济林产业发展规划,重点转向经济林产品质量标准及全产业链标准化规范,着力解决“重要经济林树种低产林改造技术和评价标准化”“特色经济林产品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构建”等问题。
经济林的春花秋果,不仅装点大地绿起来、生态美起来,更让百姓富起来、乡村强起来,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推荐阅读:旗龙网
(正文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