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至9日,第十六届中医药发展论坛暨第二届水医学分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主办,汇集了国内水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领军企业代表及行业从业者,共同交流饮水与健康的最新研究进展。论坛期间,正式发布了由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的《2025年第二届水医学论坛健康饮水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引导公众科学饮水、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共识》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直接参与人体新陈代谢、营养输送和废物排出等核心生理功能。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增强,饮水健康日益受到重视,但公众认知误区和市场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为此,专家团队围绕水质、水量、矿物质补充、饮水方式等十大核心议题达成一致意见。
十大共识引领科学饮水新风向
《共识》十大要点涵盖饮水安全、饮水量、矿物质摄取、特殊人群饮水指导等多个方面。其中,第九条“慎重选择概念饮用水”成为本次论坛的关注焦点。该条明确指出,应慎重选用缺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未经国家CMA计量检测资质机构认证的概念性饮用水,例如小分子团水、天然低氘水、太赫兹水、水龄水、能量水、量子水等。同时,《共识》呼吁企业不得滥用学术概念进行产品命名与宣传,避免误导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鼓励学术机构与企业合作开展严谨的临床医学验证,推动具备科学依据的健康饮水新概念在国家主管部门许可下合规应用。

以下为十大共识核心内容:
1.水质安全首要前提:饮用水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优先选择水源保护良好、检测合格的饮用水,避免饮用受微生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尤其是新污染物污染的水。
2.饮水量科学适配:成年人每日推荐饮水量为1500–1700毫升,可根据气候、运动量及身体状态适当调整;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后需适当增加,同时避免过量饮水引发水中毒。
3.天然矿物质不可或缺:健康饮用水应含有适量的天然矿物质,如钾、钠、钙、镁、锶、偏硅酸、氟化物等,其含量应在适宜范围内,既补充人体所需矿物质与必需微量元素,又有助于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饮用天然矿泉水是优选之一。
4.饮水方式科学合理:提倡少量多次饮用,避免长时间空腹缺水;晨起空腹饮用200–300毫升温水,有助于补水并促进体内代谢废物排出。避免饮用过冷(低于4℃)或过热(高于65℃)的水,减少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
5.特殊群体饮水精准适宜:婴幼儿需根据年龄、体重调整饮水量,优先选择适宜婴幼儿的饮用水;老年人代谢减慢,应主动规律饮水,避免因口渴感减弱导致脱水,中老年人饮水应含有适宜的硬度;孕妇、慢性病患者等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水方案。
6.摒弃饮水坏习惯:避免长期饮用高糖分、含违规添加剂的饮料替代白水;不饮用反复煮沸、储存过久(超过24小时)的水;包装饮用水开封后应在7天内饮用完毕,定期清洗饮水器具;选择与水质相匹配的合格净水设备,定期维护更换滤芯,确保净水质量。
7.提升饮水健康素养:公众应主动了解饮水相关知识,关注水源保护与水质信息;识别夸大宣传和概念误导,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安全、健康、口感良好的饮用水。
8.重视水源生态保护:健康饮水的基础是优质水源,应倡导节约用水,减少水源污染,共同守护水源地生态环境,保障饮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9.慎重选择概念饮用水:慎重选择市场上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且未经国家CMA计量检测资质机构检测认证的概念性饮用水(如小分子团水、天然低氘水、太赫兹水、水龄水、能量水、量子水等)。不提倡企业利用学术概念性词汇命名饮用水产品,避免混淆视听、扰乱市场规范。鼓励学术机构与企业开展健康饮水新概念的深入研究,推进医学临床验证,并在国家主管部门许可下合规应用。
10.鼓励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支持专家学者提出新的水与健康学术概念和创新研究,制定先进、科学的国际和行业标准,推动饮用水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民健康饮用水品质,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推动共识落地,助力全民健康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表示,本共识适用于公众、健康管理机构、饮用水行业及相关公共卫生实践,后续将通过科普宣传、行业培训与社区教育等多渠道推动实施。同时,建立定期更新机制,依据最新科研成果与国家标准的进展持续优化内容,确保其科学性和时效性。
此次《共识》的发布,不仅为公众提供了系统、科学的饮水指导,也为饮用水市场的健康发展树立了新标杆。尤其通过对“概念水”的规范,进一步净化了消费环境,推动产业回归科学与诚信轨道。
稿件来源: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健康饮水专业委员会
推荐阅读:
(正文已结束)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




